created_at | updated_at | slug | tags | ||
---|---|---|---|---|---|
2021-09-11 16:41:18 -0700 |
2021-09-11 16:41:18 -0700 |
impression-about-beyond-feeling |
|
阅读时间:6.5小时 阅读粒度:较粗
全书的思路很清晰,也能看出作者想要表达什么。
大家认识自我我们每个人,都受到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从小被灌输特定的道德观念,因此我们看待问题的角度一定是不一样的;我们的想法、思绪,受外界影响,大众媒体的发展,导致我们花在手机、电视上的时间比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多好几倍,而这些媒介只是受商业或政治驱使的工具,具有很强的“洗脑”作用,无形中影响着我们看问题的角度;就算我们是一个爱学习的好孩子,我们的认知也会收到当前时代局限性的影响:人类从古至今的发展,几乎一直是进步的,每个时代都认为自己拥有超高水平的认知。但历史一次次证明,以前看起来无懈可击的理论,随着更多发现和研究,看起来变得颇为可笑,日心说如此,甚至经典力学也不能完全适用所有情况。这是第一章所阐述的内容,是全书最有意义的一章。
要拥有批判性思维,首先应该有上述觉悟,我们有局限性,我们的时代有局限性。应当始终坚持一个观点:“我知道我有局限性并且容易出错。而且,毫无疑问,我将永远不可能找到自己想知道的所有答案。但是我可以观察得更准确一点,权衡问题更全面一点,作出决定时更加仔细一点,如果我这么做了,我就会更加接近真理”。
这里引出一个方法问题,如何才算批判性思维呢?从事理性研究工作的人应该比较有体会。
- 对于任何信息、观点,都不能直接相信
- 需要针对它提出问题 → 搜集资料、证据 → 分析论证 → 得出结论
这一过程,也是我们日常工作的一部分。有人说,WebSocket是服务端推送最好的方式,针对这一观点,我们可以提出几个疑问
- 这个观点本身是真的吗?
- 服务端推送是什么?
- 服务端推送还有哪些技术实现方案?
- 有最好的方式吗?“最好”岂不是银弹?这个世界上有银弹吗?
然后,通过搜集整理,我们会发现除了WebSocket外,还有long-polling、SSE、HTTP2都与服务端推送相关,只是说WebSocket的功能更加全面,但它也有缺点,如不能使用现有的HTTP基础设施,这个角度讲,长轮询和SSE反而更好。还有使用场景,如果仅仅想要一个简单的服务端推送,几个技术都能满足,此时就要从实现的简单程度上考虑了。
这里又引出一个问题,那就是持有批判性思维,必然要求我们对大量资料和数据进行分析,如此大量的输入,要求我们有较为丰富的知识储备:丰富的知识,是又一个重点。
至于本篇后面几章,只是对前两章的扩展,论证说明几个点,过于啰嗦,直接略过。
- 自我认知是有局限性的
- 任何资料都可能出错,包括感知、记忆、信息、权威,我们要做的,是判断它的确信度
- 得出观点要有充分的依据
- 为了面子坚持自己错误的观点是愚蠢的,理智地改变自己的观点并不会被人嘲笑
- 自我要求:要从受限的环境中通过一次次理性的批判分析赢得“个性”
本篇列举多达十几种错误。从根源看的话,无非两类:自我认知问题和方式方法问题
- 自我认知问题:以自我为中心,不听从他人意见,容易受情绪影响;或者是受外界影响,无法坚持自己,容易盲从;多多少少有一些观点偏向性,导致发现的证据和做出的结论带有偏见。
- 方式方法问题:搜集资料不够多,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缺乏耐心,急于下结论,导致得到一个草率的结论,甚至错误的结论。
要解决这些问题,觉得应该做到几点
- 扩展知识面
- 保持谦逊的态度,保持求知的态度
- 保持自信,却不盲目自信:这前提是观点经过自己反复论证
- 保持耐心
如果说前面讨论的是理论基础,这里说的就是方法了,但这几章我直接跳过了,因为除了提纲,它所传达的细节内容对我不会有任何帮助。
那我们来大致说一下方法论。
- 认识自己:批判性思考,一般来说是思考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但自己才是所有问题的首要,很多人愤怒、堕落,正是因为没有从批判的角度看清自己。
- 善于观察:不只是善于观察生活,还要善于观察方方面面,以我为例,行业、技术,都算。
- 选择议题:即批判性思考的目标。首先要从各方面拆分问题,再根据这些方面搜集资料。
- 资料搜集:搜集的资料,来自各种途径、有各种类型,要针对途径、类型再次以批判性眼光进行论证。
- 下结论:什么时候能下结论?当你认为事情已经有明确证据证明的时候。
- 说服他人:我为什么要说服他人?
看,这也只是对第一篇批判性思考执行方法的具体扩展,所以呢,不读也罢。
而且,批判性思维这种东西,重在指导,具体怎么做,还是看个人。
总体来说是本好书,但读完之后有种啥也没看的感觉,原因是干扰项太多。至少有两个干扰项——不够本土化的例子、过于啰嗦的表述方式。
仔细回想,我能记得的关键点就只有几个
- 怀疑一切,包括自己:证据有可能是假的;自己是有局限性的
- 凡事经过论证:只有充分的证据表明一件事情是那样的,它才是那样的,别人说的,一概不信
- 问-找-结:从各方面充分提问,找论据做支撑,得出结论
这本书适合谁?
至少不适合我,或者不完全适合我。一来,对于我认为是问题的问题,已经采取了书中所说的方法进行论证解析,因此没有带来太多东西;二来,表达过于学术化,可能因为它叫”批判性思考指南“吧,所以提出的任何一个观点,都会有一堆素材作为证据。而这些论据往往带有美国独有的历史、政治、民族特性,我完全无感,对阅读体验来说是负面的。与此相对,《认知觉醒》中的例子十分符合中国国情,队理解起到了正面作用。
适合谁呢🤔。可能适合学生,每一章后有应用题,而且作者也有提及”学期“这种字眼,想必就是为学生专门设计。我这种只想从中获取观点和方法的人,粗略看一遍即可;而想要细致培养批判性思维方式的学生、学者,可以按照书的节奏试一试。
- 认识到自己有局限性,别人也有局限性,所以不应该对别人有莫名的高期望值。别人,是你文章的读者,你的同事,也是你的聊天对象。
- 局限于专业会导致看问题视角过窄,因此保持对学习的激情,保持对问题的好奇,多多探索,才是批判性探索的应对之道。
- 批判所有,问题本身、提出问题的人、为解决问题而找出的资料,批判是递归的。
- 保持耐心:“我知道我有局限性并且容易出错。而且,毫无疑问,我将永远不可能找到自己想知道的所有答案。但是我可以观察得更准确一点,权衡问题更全面一点,作出决定时更加仔细一点,如果我这么做了,我就会更加接近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