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到這裡,我想各位讀者可能會剎時之間覺得資訊量有點龐大。
讀完再寫筆記,可能會整理不過來。
所以在這一章主要是一個緩衝區,讓大家先中場休息,幫大家整理目前這本書上半場到現在的順序方法。
- 列出自己面對這個領域所有的疑惑
- 找到大致上想要鑽研的方向,整理出一個「預」學習地圖。
- 針對這些方向,找到「簡短」且「快速」的解答(可以是老師,也可以是書籍)
- 跟這些老師或者是書籍,先學作法。(可以跳過大多數內容,專注在找出作法,其餘不需理會)
- 找到作法之後,在短時間(下課完、看完書一週內)想辦法找機會至少練 1-2 遍。
- 接著找到機會練習後續的 3-5 遍。只是這次你要將目標設定在下次一口氣厲害十倍。
- 為了找到厲害十倍的解答,你就會更有動力,去把整個過程拆細,並且去深入瞭解背後的原理,並反覆多作幾次,找到最好的參數。
- 當你找到這些參數後。你甚至會發現原先傳統的流程是低效的,其實現代有更多方法與科技,可以幫助你設計一套嶄新的流程,並且達到百倍的效果。
- 當你的進步速度開始贏過十人、百人、千人、萬人時,自然就會達到超強自運轉的境界。
用這個新流程的好處。主要是
- 這個過程是符合人類「自然」學習習慣的
- 是符合腦科學的
- 每一步都是足夠讓你完成,且產生確定感、成就感的
- 學習一個領域的路徑可以變得很短
- 不容易走歪
- 可以再學習之前就計算出學習所需要的成本、時間
- 練幾下就可以隨便贏一堆人,被叫天才
在這個過程當中,你甚至不需要刻意背東西。只需要不停的拆問題、湊答案而已。自然就可以得到高效率成果以及驚人的知識量。
甚至一點都不會感到辛苦。
我們迄今講的方法,可能都會讓讀者非常的吃驚,完全顛覆自己對於學習的印象。
因為,我們從前的印象是,如果要變成一個大師。必須得「刻意練習」。而我們對於刻意練習的想像,甚至是聯想到:
一個人獨在深山,咬著牙練基本功,天天蹲馬步,忍辱勤練十數年,最後一夕出山變大師。
所以,很多人內心雖然是想變大師。但是真要先蹲馬步苦練十年嗎?
不過雖然這麼多人想要變大師。卻很少有人親自去採訪大師本人最後怎麼變成這麼厲害的。
但是,若真有人去採訪大師。大師本人回答出的答案你可能也不相信:「鵝,就很好玩,連續玩幾十年就變成這樣了」。
不相信的話,你可以去看諸多大師的生平傳記。每一個人都會跟你講這種幹話。
在我還沒成為領域大師前,我本來也以為這些大師都在藏招,並滿嘴幹話。直到我也成了大師以後,別人也認為我也是在講幹話。
但說到底,很多領域的天才或大師。背後的確都經過千百次甚至上萬次的練。只不過這個練,跟一般人想像的很不同,不是「苦練」而是「輕鬆練」。
我在「打造超人大腦」一書裡面,有略微提及關於習慣與成癮這個主題。
人類絕大多數的行為,是靠大大小小的「習慣」堆疊而成。
「習慣」就是「過去」做過的決策與動作,重新放映。(其實也就是重複播放「程序性知識」)
為什麼人類的行為底層,要靠「習慣」堆砌呢?這是如果因為每一樣事,不分大小都需要存取大腦記憶,呼叫大腦決策判斷的話,大腦根本就忙不過來。
而肌肉存取的知識,存取是不用耗費能量的。也就是所謂的下意識。
關於打造「習慣」,認知心理學界歸納出一個公式:
Habit = Trigger -> Routine -> Reward
後來,我在研究遊戲這個領域時,發現一個驚人的巧合:
Addict = Trigger -> Action -> Dynamic Reward。
也就是「習慣」與「上癮」本質上結構是一樣的。
只是上癮比「習慣」,最後的獎勵是「變動」的。
人類不知道最後的獎勵是大與小,所以會不斷的去嘗試。觸發多巴胺不停的分泌。
導致成癮者,完全停不下來。
所以你觀察古今大師,幾乎個個對他們的學問與技能,都是嚴重不正常的成癮者。
只是因為他們創造了巨大成就,且世人不知道這些驚人的技能是如何堆疊成的,所以只能假想是「苦」練而來。
相信你應該有聽過這兩個名詞「心流」與「上癮」。
讓我們來看看「心流」的定義是什麼:
「心流」是指我們在做某些事情時,全神貫注、投入忘我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甚至感覺不到時間的存在。而在這件事情完成之後我們會有一種充滿能量並且非常滿足的感受。
心流在學習界,往往指的是一個正面的詞。指的是學習者進入一種渾然忘我的狀態中,飛速學習。
而讓我們再看看「上癮」的定義:
「成癮」(Addiction)系指人對某種事物所產生的一種超乎尋常的嗜好和習慣, 這種嗜好和習慣透過刺激中樞神經的獎賞系統(reward system)造成興奮或愉快感而形成「癮」。至於「成癮」則是指個體不可自制地反覆渴求濫用某種物質或從事某種活動,雖然知道這樣做會給自己或已經給自己帶來各種不良後果,但仍然無法控制。
上癮在學習界,往往指的是一個負面的詞。指的是學生沉迷其中一項技能,導致其他技能都被荒廢了。
但這兩個名詞在科學上。本質都是同樣一件事。都是陷入對中樞神經的獎賞刺激系統循環,才會掉入了精神時光屋。
關於「心流」。匈牙利學者,米哈里‧奇克森特米海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曾經寫過一本書「心流:高手都在研究的最優體驗心理學」。
「高手都在研究的最優體驗心理學」這個詞,實在是很高的評價。
但為什麼家長看到「小孩」的成癮,就視如洪水猛獸呢?我認為這就是因為目標設定的不同所導致的。
2018 年,Steam 上有個新遊戲「中國式家長」,這個遊戲推出後瞬間就變得非常火爆。
遊戲目的是讓你扮演一個家長,教育自己的小孩,最後取得「遊戲裡面的成功」。
每個玩家,剛玩到這遊戲第一遍時,都會非常的震撼。
幾乎社會上所有的成年人,本質上都是很痛恨自己的 K-12 教育時光的。尤甚者,痛恨自己的爸媽,從小對自己嚴苛,老是打斷自己的愛好興趣,要求學科平均發展,也要求科科一百分。搞得我們童年痛苦不堪。
我剛開始在玩這個遊戲時,也是想要好好用自己的教育理念,培養我在遊戲裡的「小孩」。快樂學習,只學他有興趣的科目。
結果,我也被我自己在遊戲裡面的行為嚇到了。
因為,與我希望的相反,我下意識的在不斷在這個遊戲裡面刷分,跟其他家長比較,希望自己的小孩科科優秀高分。
遊戲結束(18歲高考分發)時,我嚇到了...
我剛剛在遊戲裡幹了什麼。不是說好快樂學習?尊重孩子發展,發展偏科嗎?
原來我跟我恨的青少年時期的爸媽,竟然沒什麼兩樣。
遊戲結束後,我回想我為什麼會有這種不理智行為。
原來,是被遊戲的目的所影響。
這個遊戲的最終遊戲(疑似)勝負是考上好的大學。
當你見到自己培養的小孩,沒有考上北大清華,分數沒有很高分,你會悵然若失,甚至懷疑自己哪個步驟作錯了。
遊戲裡面的學習成果,全部都是量化的數字能力。
為了考上最高的北大清華,你會發瘋的想要將五大平均學科能力,科科都刷滿時數,衝到最高分去。
好像一科的分數,比其他學科低,就是「不正常」。
我們痛恨父母在童年對我們做的一切。但是到頭來,我們在對待遊戲當中的角色時,竟然也是這麼毫不留情的刷分刷時數。
而且,甚至會在遊戲裡的過年 PK 小遊戲裡面,像鬥神奇寶貝一樣,想要與親戚的小孩鬥個你死我活,一定要刷到勝利為止。
這遊戲引發的情感海嘯過於劇烈,所以遊戲推出後,在華人地區就取得巨大的傳播口碑。
而這遊戲最有趣的是,這遊戲有英文版,但歐美玩家卻表示無法理解平均刷科這樣的玩法。還覺得將小孩當做神奇寶貝似的刷數值對戰賽事很病態。
我玩了這遊戲才理解到,為什麼這個社會上家長對於「上癮」這件事非常的反感。
因為「上癮偏科」這會破壞了基於原始遊戲目的「考上名校」的最佳戰略:刷平均高分。
但是考上名校表示能在社會上功成名就嗎?未必,甚至完全相反。
因為成人世界需要的並不是平均人,而是職業能手。
讓我們再回頭看第一章提及的學校教育與成人教育比較圖
這解釋為什麼社會上,那些大神、工匠、達人,全是偏科甚至輟學的上癮魔人。而在學校裡面的學霸,卻最後往往只是「普通人」。
「心流」與「成癮」本質上說的是同樣一件事。
但因為心流對學生學習加速了,取得飛速的學習效果,被稱之為學習界聖杯境界。而學生對於某個電玩或學科成癮了,導致所有的時間都耗在浪費對家長認定的最終成果(如:考上名校、考試測驗)無意義的產出上,所以被視為學業荒廢的元兇。
「成癮」最終被污名化了。
對於「喜歡的科目」「上癮」的自發性煞車之影響。並不這麼簡單。
我在傳授編程的時候,有遇過幾個學習能力不錯的學生。但是很奇怪的,他們明明很聰明,但是最後卻好像能力卡住。經過我深入詢問,我發覺他們覺得編程真的很好玩,也覺得我編排的課程很過癮,但是他們卻對於學「編程」最後卻「上癮」這件事,感到很恐懼(而且是說不出來的原因)。所以當發現自己有成癮燒時間跡象時,就嘎然而止。
我在台灣 Facebook 上長期追蹤的一個美國網紅「畢靜翰」也提到過類似的事。他在台灣當老師八到九年來,大概問過一到兩千人以上,「喜歡吃什麼?不喜歡吃什麼?」,然後他發現––––絕大部分台灣的人真的説不出來自己愛吃什麼,不愛吃什麼。
這後來就變成他的小遊戲,每次遇到新的學生就花個 5 分鐘,就逼學生說出自己喜歡吃什麼。
結果他發現大部分的台灣人真的什麼都可以吃,就算不喜歡,在媽媽/阿嬤/老師/男女朋友的逼迫之下,完全無法堅持不吃,可能小時候有些自己的想法,但後來自己的 TASTE 被長輩給壓死了,所以現在被他問,真會不知所措,因為自己到底喜歡不喜歡什麼,自己也不知道了!
當我們回首去看我們自己 15-18 歲的青春歲月時,無不被當時自己的智商、儲備知識、韌性讚嘆。能夠使用複雜的英文與數學,對於自己喜歡的科目,有無限耐性循環去嘗試。
我還記得當時我 15 歲時,因為不懂 Linux 原理,設定裝錯了。我能一天坐在那裡無限循環的重裝十數遍,搞定了才罷休。12 歲為了在修改電玩遊戲裡面的數值,纏著爸爸問 16 進位是什麼。為了學會改程式碼,拿了個厚厚辭典拼了命的查網頁上的英文生字是什麼,想盡辦法搞懂文章的意思(當時還沒有 Google 翻譯)。
為什麼我們長大了卻不這麼做呢?甚至下意識恐懼追求並沉浸在自己喜歡的學問裡面。
這是因為,K-12教育告訴你的是,追求自己想要的興趣學科,並且高度投注其中,會被打壓、會被威脅生存(爸媽會把你喜歡的東西扔掉,跟你說不讀書滾出家門。)
最後,你沒有自己喜歡的東西,你也沒有討厭的東西。
而且你也不敢喜歡「探索」與「沉浸」在某個喜歡的東西裡,因為潛意識告訴你,那會威脅到自己生存。
所以,無數人出了校門以後,變成了一個平均人。
我們身為人類,本身有一套自動升級機制(對於喜歡的技能,能夠越練越熟,越練越快,還開啟精神時光屋模式)。只是被這套教育體系,強制性的關掉了。
打造超人學習這本書,說穿的沒有想要教你什麼新型的學習法。光是擺脫學校教育的精神污染,走回人類最原始的學習方式,就能夠讓你突飛猛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