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ked from shunliz/Machine-Learning
-
Notifications
You must be signed in to change notification settings - Fork 0
/
least-square.md
110 lines (55 loc) · 6.98 KB
/
least-square.m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最小二乘法是用来做函数拟合或者求函数极值的方法。在机器学习,尤其是回归模型中,经常可以看到最小二乘法的身影,这里就对我对最小二乘法的认知做一个小结。
# 1.最小二乘法的原理与要解决的问题
最小二乘法是由勒让德在19世纪发现的,原理的一般形式很简单,当然发现的过程是非常艰难的。形式如下式:
目标函数 = Σ(观测值-理论值\) $$^2$$
观测值就是我们的多组样本,理论值就是我们的假设拟合函数。目标函数也就是在机器学习中常说的损失函数,我们的目标是得到使目标函数最小化时候的拟合函数的模型。举一个最简单的线性回归的简单例子,比如我们有m个只有一个特征的样本:
$$(x^{(1)},y^{(1)}),(x^{(2)},y^{(2)}),...(x^{(m)},y^{(m)})$$
样本采用下面的拟合函数:
$$h_\theta(x)=\theta_0+\theta_1x$$
这样我们的样本有一个特征x,对应的拟合函数有两个参数$$\theta_0$$和$$\theta_1$$需要求出。
我们的目标函数为:
$$ J(\theta_0,\theta_1)=\sum_{i=1}^{m}(y^{(i)}-\theta_0-\theta_1x^{(i)})^2$$
用最小二乘法做什么呢,使$$J(\theta_0,\theta_1)$$最小,求出使$$J(\theta_0,\theta_1)$$最小时的$$\theta_0$$和$$\theta_1$$,这样拟合函数就得出了。
那么,最小二乘法怎么才能使$$J(\theta_0,\theta_1)$$最小呢?
# 2.最小二乘法的代数法解法
上面提到要使$$J(\theta_0,\theta_1)$$最小,方法就是对$$\theta_0$$和$$\theta_1$$分别来求偏导数,令偏导数为0,得到一个关于$$\theta_0$$和$$\theta_1$$的二元方程组。求解这个二元方程组,就可以得到$$\theta_0$$和$$\theta_1$$的值。下面我们具体看看过程。
J\($$\theta_0$$,$$\theta_1$$\)对$$\theta_0$$求导,得到如下方程:
$$\sum\limits_{i=1}^{m}(y^{(i)} - \theta_0 - \theta_1 x^{(i)}) = 0$$
$$J(\theta_0, \theta_1)$$对$$\theta_1$$求导,得到如下方程:
$$\sum\limits_{i=1}^{m}(y^{(i)} - \theta_0 - \theta_1 x^{(i)})x^{(i)} = 0$$
①和②组成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容易求出$$\theta_0$$和$$\theta_1$$的值:
$$\theta_0 = \sum\limits_{i=1}^{m}\big(x^{(i)})^2\sum\limits_{i=1}^{m}y^{(i)} - \sum\limits_{i=1}^{m}x^{(i)}\sum\limits_{i=1}^{m}x^{(i)}y^{(i)} \Bigg/ n\sum\limits_{i=1}^{m}\big(x^{(i)})^2 - \big(\sum\limits_{i=1}^{m}x^{(i)})^2$$
$$\theta_1 = n\sum\limits_{i=1}^{m}x^{(i)}y^{(i)} - \sum\limits_{i=1}^{m}x^{(i)}\sum\limits_{i=1}^{m}y^{(i)} \Bigg/ n\sum\limits_{i=1}^{m}\big(x^{(i)})^2 - \big(\sum\limits_{i=1}^{m}x^{(i)})^2$$
这个方法很容易推广到多个样本特征的线性拟合。
拟合函数表示为 $$h_\theta(x_1, x_2, ...x_n) = \theta_0 + \theta_{1}x_1 + ... + \theta_{n}x_{n}$$, 其中$$\theta_i$$\(i = 0,1,2... n\)为模型参数,$$x_i$$\(i = 0,1,2... n\)为每个样本的n个特征值。这个表示可以简化,我们增加一个特征$$x_0=1$$,这样拟合函数表示为:
$$h_\theta(x_0, x_1, ...x_n) = \sum\limits_{i=0}^{n}\theta_{i}x_{i}$$
损失函数表示为:
$$J(\theta_0, \theta_1..., \theta_n) = \sum\limits_{j=1}^{m}(h_\theta(x_0^{(j)}), x_1^{(j)}, ...x_n^{(j)})) - y^{(j)}))^2 = \sum\limits_{j=1}^{m}(\sum\limits_{i=0}^{n}\theta_{i}x_{i}^{(j)}- y{(j)})^2$$
利用损失函数分别对$$\theta_i$$\(i=0,1,...n\)求导,并令导数为0可得:
$$\sum\limits_{j=0}^{m}(\sum\limits_{i=0}^{n}\theta_{i}x_{i}^{(j)} - y_j)x_i^{j}=0$$ \(i=0,1,...n\)
这样我们得到一个N+1元一次方程组,这个方程组有N+1个方程,求解这个方程,就可以得到所有的N+1个未知的θ。
这个方法很容易推广到多个样本特征的非线性拟合。原理和上面的一样,都是用损失函数对各个参数求导取0,然后求解方程组得到参数值。这里就不累述了。
# 3.最小二乘法的矩阵法解法
矩阵法比代数法要简洁,且矩阵运算可以取代循环,所以现在很多书和机器学习库都是用的矩阵法来做最小二乘法。
这里用上面的多元线性回归例子来描述矩阵法解法。
假设函数$$h_\theta(x_1, x_2, ...x_n) = \theta_0 + \theta_{1}x_1 + ... + \theta_{n}x_{n}$$的矩阵表达方式为:
$$h_\mathbf{\theta}(\mathbf{x}) = \mathbf{X\theta}$$
其中, 假设函数$$h_\mathbf{\theta}(\mathbf{X})$$为mx1的向量,θ为nx1的向量,里面有n个代数法的模型参数。X为mxn维的矩阵。m代表样本的个数,n代表样本的特征数。
损失函数定义为$$J(\mathbf\theta) = \frac{1}{2}(\mathbf{X\theta} - \mathbf{Y})^T(\mathbf{X\theta} - \mathbf{Y})$$
其中Y是样本的输出向量,维度为mx1.1/2在这主要是为了求导后系数为1,方便计算。
根据最小二乘法的原理,我们要对这个损失函数对θ向量求导取0。结果如下式:
$$\frac{\partial}{\partial\mathbf\theta}J(\mathbf\theta) = \mathbf{X}^T(\mathbf{X\theta} - \mathbf{Y}) = 0$$
这里面用到了矩阵求导链式法则,和两个矩阵求导的公式。
公式1:$$\frac{\partial}{\partial\mathbf{X}}(\mathbf{XX^T}) =2\mathbf{X}$$
公式2:$$\frac{\partial}{\partial\mathbf\theta}(\mathbf{X\theta}) =\mathbf{X^T}$$
对上述求导等式整理后可得:
$$\mathbf{X^{T}X\theta} = \mathbf{X^{T}Y}$$
两边同时左乘$$(\mathbf{X^{T}X})^{-1}$$可得:
$$\mathbf{\theta} = (\mathbf{X^{T}X})^{-1}\mathbf{X^{T}Y}$$
这样我们就一下子求出了θ向量表达式的公式,免去了代数法一个个去求导的麻烦。只要给了数据,我们就可以用$$\mathbf{\theta} = (\mathbf{X^{T}X})^{-1}\mathbf{X^{T}Y}$$算出θ。
# 4.最小二乘法的局限性和适用场景
从上面可以看出,最小二乘法适用简洁高效,比梯度下降这样的迭代法似乎方便很多。但是这里我们就聊聊最小二乘法的局限性。
首先,最小二乘法需要计算$$\mathbf{X^{T}X}$$的逆矩阵,有可能它的逆矩阵不存在,这样就没有办法直接用最小二乘法了,此时梯度下降法仍然可以使用。当然,我们可以通过对样本数据进行整理,去掉冗余特征。让$$\mathbf{X^{T}X}$$的行列式不为0,然后继续使用最小二乘法。
第二,当样本特征n非常的大的时候,计算$$\mathbf{X^{T}X}$$的逆矩阵是一个非常耗时的工作(nxn的矩阵求逆),甚至不可行。此时以梯度下降为代表的迭代法仍然可以使用。那这个n到底多大就不适合最小二乘法呢?如果你没有很多的分布式大数据计算资源,建议超过10000个特征就用迭代法吧。或者通过主成分分析降低特征的维度后再用最小二乘法。
第三,如果拟合函数不是线性的,这时无法使用最小二乘法,需要通过一些技巧转化为线性才能使用,此时梯度下降仍然可以用。
第四,讲一些特殊情况。当样本量m很少,小于特征数n的时候,这时拟合方程是欠定的,常用的优化方法都无法去拟合数据。当样本量m等于特征数n的时候,用方程组求解就可以了。当m大于n时,拟合方程是超定的,也就是我们常用与最小二乘法的场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