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创新保护创造,用深度拓宽广度
黎伟,90年的,已婚,山东德州人。本科就读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专业材料学。硕士就读于德国的亚琛工业大学和瑞士的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专业材料学,毕业证上写的是德国的亚琛工业大学。
2016年开始工作,在上海一家律所工作八年了。目前比较多负责培训新员工和审核全公司员工写完的稿件。我开发了几款网站应用,帮助大家提高工作效率。在2019-2024年,连续六年获得了“创新之星”。在同事眼中,我是热情的体育俱乐部部长,组织同事们参加体育活动。同时也爱好音乐,创作了公司的主题曲,曲词张贴在公司休息区的墙上。
我在学校的专业是钢铁方向,在实习时去过工厂参观,觉得比较热、比较吵,又脏又累,长期做下去估计受不了。所以就想,有什么行业能够介于工厂、实验室跟市场之间呢,找来找去,我觉得专利代理符合这个定位,也就开始寻找工作机会。
我刚工作时入职了机械部门,但我大学7年来其实学的是材料化学专业,如果想要在专利代理行业深入、长足发展,我在机械方面的专业知识是有所欠缺的,最好是基于我之前的专业背景,再加上法律知识,才能走得更远、扎得更深。所以入职一年半之后,我申请转到了化学材料领域。同时也开始担任一些检索分析工作。这需要大量的数据处理,所以我主动去学习编程,做出了一些数据处理的程序,并分享给了同事。
在化学材料部门做了一年半后,公司给了我一个新的选择,说到公司正式设立了形式质检岗位,问我是否愿意转岗去做。我也是心理斗争了一番。毕竟我已经转换过一次方向,在化学材料领域也算是扎了一点根,有了一些心得,打算将它作为我的钻研方向。而且代理人的晋升路径很明晰,形式质检只是一个辅助岗位,尚未规划出晋升空间。思考一番后,我决定:优先考虑平台的需要,同意转岗。
我是这样想的:一个人是渺小的,不管他在一个方向上多么有兴趣、多么有能力,但是平台没有提供机会,这也是徒劳枉然。那么是优先考虑自己的兴趣,自己的能力,还是优先考虑平台的需要呢。我觉得我们应该汇入大海,把自己融入平台,优先考虑平台的需要。因为平台的包容性非常大,发展的面也非常广,如果平台给我们机会,我们就会有机会。如果做决定、做事情的时候,以平台的需要为先,平台也会相应地反馈给我们,提供给我们越来越多的机会。所以我放弃了在材料领域深入发展的思路,顺应公司需求,转去了质检岗位。我告诉自己,机会是创造出来的,成就感也是自己创造出来的,我可以充分地利用这个岗位的特点发挥我的长处。
专利形检岗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所有的稿件都要汇集到这个节点,流量很大,那我能否用它来做一些事情呢?于是我慢慢梳理、总结出来很多注意点、很多经验,并汇集下来,做成一些学习培训的东西。并且进一步研究编程软件,用python开发了几个网站应用,方便大家工作。
随着积累越来越多,后面果然来了新的机会——公司决定成立综合发展部。或许是因为我曾在机械和化学部门工作过,技术领域广;有一定的培训经验;乐于整理信息,便于新人学习,我就又担起兼任起综合发展部的职务,做起专利部门新人的入门老师。
新人进来以后,前六天都是我在指导他们进行。以前,我们有新人基础培训系列,需要合伙人或资深代理人作为讲师授课。现在我们是整理了往期资料,让新人在网上学习。我做了一个页面,上面有新人应当看的所有视频、文章,应当参加的考试。他所要知道的东西,他需要达到的要求,在这上面都能一目了然,所以都不用别人告诉他做什么,他自己按照这个路线一直往下学就可以了。但我也不会把带教完全交给系统,也会在新人身边,留意他们是否需要一些指导帮助。
我认为,工作中最重要的事情是解决问题。这也是我们的价值所在。我们能解决多大的问题,就是创造了多大的价值,达到了多大的成就。解决的问题越大,越值钱;成就越大,收益就越多。这个世界待解决的问题是非常多的。比如说怎么能够让我们所有的IT设备能够持续不断地健康运行;怎么能够让同事们身体健康,保持良好状态……这些问题有大有小。
通过在工作中解决问题,我会得到内心对自己的认可。解决的问题越大,对自己就更有自信,对自己价值的认识就会得到比较充分的验证。解决了问题,也是给别人、给社会、给公司创造了价值,这样自己的成就感也得以体现。
我个人很喜欢尝试新的事物,愿意去创新。创新既与个人的性格有很大关系,也很大程度上缘于当前的处境。如果前方是康庄大道,只需蒙眼狂奔即可。如果前方的路不明朗,那我们就需要去做一些突破,能够让自己有长远的未来。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发展的第一动力。尤其是在这个时代,我觉得创新应当成为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未来,对自身,我希望自己能够借助人工智能实现智慧的规模化,把一个人的智慧变成每个人的智慧。社会发展到现在这个地步,裹足不前,必须靠创新打开发展的新局面,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我希望能够借助更新的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的技术,能够让咱们检查稿件更加智能,培训新人更加智能。
而我作为一个把先进的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引进公司的角色,创新的工作就集中体现在用自动化替代人工,来提高效率。让我们之前需要半个小时完成的工作,现在一分钟就能做完。我常常思考,如何用自动化的手段去替代人力,把脏活累活苦活交到自动化程序里,让同事们专注于自己的水平提升,能够做更加富有创造力的工作。但人工智能和人力也必须互相配合,他们之间擅长、不擅长的东西是正好互补的。人机结合是必须的,也正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人机结合,在一个长期的阶段里,都会是一个最优的工作方式。
在工作中,效率和质量是可以同步提升的。因为我们是知识工作者,要想提高效率,最好的方式就是一气呵成,一次做对,不犯错不返工。如果我们碰见一个任务,马上就知道该怎么做,一气呵成,直接把正确的结果给做出来,效率也高、质量也高。
这对智慧要求是非常高的,我对这个智慧有一个自我理解。智慧不是空中楼阁,它下边有三层作为基础。智慧是以知识为基础,知识是以信息为基础,信息是以数据为基础。数据是一切可以被记录的东西;信息用数据来定义,有意义的数据叫做信息;知识要用信息来定义,能够解决问题的信息叫知识;智慧是用知识来定义的,能够得到最优解的知识叫智慧。所以智慧它是要以下面很多的层次作为基础的,这就需要我们利用很多智能化的技术,把数据、信息、知识都整合在一起,把它作为一种智慧提炼出来,然后再让更多的人能够迅速的得到这个智慧,这样我们处理工作的效率才会得到更大的提升。
现在这个时代,我们能做成什么,不取决于你能做什么,而取决于你是不是想要做。只要想,就会想办法去拥有这样的能力。比如学习编程,书店中有相关书籍,互联网上有很多热心的作者无偿地发帖贡献经验、解疑答惑。学习新技能,首先要看到什么地方需要它,找到一个比较低成本的方式去实现它,这样的话我付出的成本低,但是在用的上面得到的好处多,这样就有了正向的收益,能够品尝的甜头,这个甜头就会驱使你能够做更多的事情。好的方法和技能会让工作事倍功半,也能提升工作的乐趣。
工作中,我经常使用PDCA理论和“人机料法环”理论。
PDCA理论:Plan;Do;Check;Act。比如我会把这个用在新人培养上。P——为他们明确讲解工作标准;D——让他们开始实践,告知不同任务对应的不同操作规范;C——主管帮助检查问题;A——找到问题并着手解决,是我这边需要更新培训内容呢,还是新人需要再刷一遍知识巩固下?
“人机料法环”,即:从人员、机器、原料、方法、环境5个方面,去分析问题,以调取资源。比如通过绘制鱼骨图,在箭头的终点、最右端,写上目标。然后根据“人机料法环”,寻找需要的资源。
积极参加到文化活动中,对我是很自然的事情。
真正让一个民族源远流长的,是文化。真正让一家企业基业长青的,是文化。制度是钢铁,文化是金子。制度,是坚固的,容易建立;文化,是柔软的,容易流失。但是,能够穿越千年,经过火的淬炼的,是文化。所以公司的文化,我会积极地去思考、理解,公司推出的文化活动,我会积极地参与。我写了一首歌甚至被贴在了墙上。
作为体育俱乐部部长,我组织过很多活动。比如打乒乓球,散步,骑行,游泳等。我在公司体育俱乐部有一句 slogan:健康工作40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希望能够通过这种方式,既能够让大家保持健康,也能够增加相处的机会。我希望之后能够有更多的新人去承担起这一角色,承担更多俱乐部的职能,更好地融入大家。
我的座右铭是——用有限的资源做出非凡的成就,用有限的收入过上富足的生活。
“凡”是标准、普通,“非凡”是超过普通。这个标准是组织或者外界对于我们当前的位置要求的标准。其实并不是说得做到诺贝尔奖的级别才叫非凡,非凡是相对的。每个岗位有公司赋予的基本的期望、要求,它所能调动的资源也是有限的,如果我们在这个岗位上,能够明显地超越这个基本的要求,比如20%,就能达到我所谓的非凡了。
“富足”就是不缺乏。并不是说,可以想买什么就买什么,想去哪玩就去哪玩。而是没有急需但无法获取的东西,能够保持一个健康的状态现在我需要的东西都能够有了,我觉得这就已经是一个富足的状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