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李笑来的写作课。文字真的是非常有趣甚至很神奇的东西。虽然绝大多数人受过的所谓的教育之后,顶多只是算作识字而已。但在极少数人手中,这文字几乎无所不能。有人用它不断地习得新知识,有人用它可以做到有效的沟通,甚至不仅有人用它当做武器,还有人可以用它指挥千军万马。你说怎么同样的东西在不同的人手里差别竟然有那么大呢?所以说在李笑来看来,识字这个技能只不过是把人类从其他动物当中区分开来而已。事实上一个人必须学会用字,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高级动物。 然而我们的教育貌似在用字这个技能上非常失败,古今中外皆如是。所以你真的怪不得我们遇到的各种老师,不说别的,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本科四年,这总计已经16年了也算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结果。普遍写不出一篇像样的文章,甚至读不懂一个简单的租房合同。吐槽归吐槽,因为这个吐槽通常没有任何实际意义。所以所谓的吐槽就到此为止,还是让我们利用我们宝贵的时间与注意力,仔细研究一下,我们到底有没有可能在很短的时间里重修语文,认真理解一下使用文字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 我们的第一个话题是文字的基本构成。这一个作品无论是一本书、一篇文章,都是由很多个段落构成的这一个段落是由一个或者多个句子构成的,而每个句子是由一个或者多个词汇构成的。好,现在就让我们先把词汇当做最基础模块,就好像盖房子的时候,最基础模块是砖头一样。当然了,房子的确是用砖头建成的,但一堆砖摆在那里,不可能自动成为房子,正如这个砖头其实也有很多种一样。 这词汇也有若干种,最基本的是名词,这名词可以在句子当中做主语或者宾语,然后有动词,它只能做谓语。还有形容词,它通常可以当做定语,副词通常就是所谓的状语。那名词、动词、形词、副词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这名词可以发出一个动作,比如李笑来正在讲课,你们正在听课,因此也可以是一个动作的受体或者目标。李笑来正在给你们讲课,你们就是李笑来讲课的这个动作的受体或者目标。 形容词是用来修饰名词的,比如正在讲课的李笑来是开心的,正在听课的你们是认真的。那么副词是用来干什么的呢?副词可以用来修饰动词或者形容词,甚至可以修饰另外一个副词。 那请问副词什么时候能够修饰名词?就是错的时候,比如你们中的很多人正在记笔记,那么记笔记的这个动作是什么样?你们正在认真的记笔记,认真的就是副词。当然这个认真肯定多少是虚伪的,而且还是你自己并不知道的。因为你们从来都是这个样子的,无论上什么课,第一节课的时候都非常认真。因为每次你们都决心重新做人,我倒要看看你们到底能够认真多久。所以你看,你们不由自主的,可事实上是虚伪的认真着在这句话里就出现了副词在修饰形容词。当然我要是这么说,你们正在由衷的虚伪的认真记着笔记。 这句话虽然有点拗口,可它还是个合法的句子。在这个句子之中,你们这个名词正在发出一个动作,记由中的这个副词在修饰虚伪的这个副词,然后这个由副词修饰副词构成的副词性成分正在修饰着记着这个动词,而笔记是记这个动作的受体。以上梳理的都是各位在中小学九年义务教育中理应掌握的知识。无非是词汇的词性与这些词性的词汇的用法并不太复杂,也不难以理解。可非常遗憾的是,绝大多数人从来都没有重视过,也就从来都没有当回事儿。 我在新东方教过七年的书,其中有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主要教的就是写作。结果结果我发现很多人相当大的比例,绝对50%以上并没有完整的掌握这一点点知识。导致的结果是中文语法欠缺,导致后来英文的语法理解困难,导致两个之间又各自模糊且又混淆。于是到最后中文不行,英文也不行,然后还被迫着去用,起码要被迫着去考试。所以一次又一次一波又一波的花钱去上各种补习班,然后其实也学不到什么东西。因为班上讲的内容都是假定你的基础是完整之后才能够理解的内容,而你基础并不完整。于是钱也白也花了,时间白费了,最终顶多获得一点点的心理安慰。所谓的心理安慰,其实只有这样一个苍白的句子,我也算是努力过了。 刚才梳理的基础知识讲的快,也有点拗口,不过多听几遍就好了。其实学习的方法永远只有一个,就是重复。一本书可以重复看看几遍就会发现自己之前前几天没有看到的内容,你信不信?听课也一样可以反复听,多听几遍,听着听着就开窍了让我们进入第二个话题,就是词性的本质。 刚才讲过之后,这些种类的词汇,比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它们究竟是干什么用的呢?让李笑来从一个你过去可能没有想到过的角度去分析,去解释一下。这名字是用来描述你能够感知的事物,管它是抽象的还是具体的。苹果和橘子都是具体的,痛苦或者幸福就是抽象的。动词是用来描述你能够感知的动作的,管它是抽象的。还是你打电话是能看得见的动作是具体的,你思考就是别人看不见摸不着的动作,那就是抽象的。形容词。这形容词是用来描述你对你能够感知的那个事物的感知。比如你能够感知一个苹果很大还是很小,你的痛苦程度是否严重,你的幸福程度是否像喝了蜜一样。 那么副词呢?副词在修饰动词的时候,作用和形容词修饰名词是一样的。副词在修饰动词的时候,它是用来描述你对你能够感知的那个动作的感知。进而当副词修饰形容词的时候,多少有点拗口,你可能需要反复听几次,当副词修饰形容词的时候,它是用来描述你对你能够感知的那个事物的感知的感知,再进一步,当你遇到一个副词,在修饰另外一个副词的时候,它是干什么的呢?更拗口了,它是用来描述你对你能够感知的那个事物的感知的感知的感知。这句话里一共四个感知在哪? 上面提到过那个例句,作为例子,你们正在由衷的虚伪的认真的记着笔记。你看我能够感知到你记笔记的这个动作记我也能够感知到记这个动作是认真的。再进一步我能感知到认真的这个状态是虚伪的。再然后我还能感觉到这个虚伪的状态其实是言不由衷的。再重复一遍,当一个副词在修饰另外一个副词的时候,它是用来描述你对你能够感知到的那个事物的感知的感知的感知,一共四个感知,反正很拗口,但是你多听几遍也就明白咋回事了。 在这里插入一个李笑来对一个写作界有争议的看法。很多的著名作者都会建议写作的时候尽量少用副词,甚至干脆就不应该使用副词。比如著名的斯蒂芬金,就是肖申克的救赎的那部著名电影的原著作者。 李笑来不这么看,我不认为副词是不必要的,我甚至认为很多的时候副词是不可或缺的,只不过他常常是很深层次的感知,所以难以正确传递。还记得吗?弄不好他用来描述的是你对你能够感知到的那个事物的感知的感知的感知。所以李笑来对副词的看法是这样的,不是不应该用它,而是把它用好实在太难,想用就好好练呗,不能因为自己没练好怎么用它就说它不好,是不是?Ok斯蒂芬金不是因为用不好副词而不用副词的,他是觉得说读者在理解副词的时候有困难。再另外一个,电影编剧都不喜欢副词也是对的,因为副词拍不出来。 让我们来进入第三个话题,就是我们到底能够描述什么。你看所有的词,不管是哪一种词性,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其实都是关于感知的。于是这是个关键性的认知,就是在诚实的情况下,你根本描述不了你不能感知的事物。注意,为了讨论方便,也为了讨论专注。 以下我们要先假定所有的人都是真实的、诚实的,即所谓的真诚。你是真诚的,我是真诚的,我们写的都是我们的感知,我们遇到的文字的作者也都是真诚的。他们所写的文字记录的是他们的感知。当然这个假定显然并不真实。然而为了讨论写作的本质,这个假定非常必要。这个假定的必要性在接下来的讨论当中你会慢慢体会到。 好,接着说这个认知为什么特别关键呢?因为他会打碎你的一个常见幻觉。总有些时候你读着别人写的东西,然后心里想,我也是这么想的,可是我怎么写不出来呢?或者是我也这么想,可是怎么让他先写出来了呢?让我提醒你一下,没错,这百分之百是幻觉,只能是幻觉,必须是幻觉。 因为你根本描述不了你不能感知的事物,同样你也根本描述不了你没有感知到的事物。反过来也一样,你不能描述就说明你没有感知到,或者你不可能感知到。不排除有些人不诚实,胡说八道,胡编乱造。但是话说回来,假定你是诚实的,那么你根本描述不了你不能感知的事物。即意味着说你只能描述你能够感知的事物。这也就意味着说你看到的文字的作者如果是诚实的话,那么他正在描述的是他的感知。因为诚实的他描述不了他感知不到的事物。 好了,我们要进入一个你可能没有想到过的话题了,就是如何钻进作者的脑子。我们前面有铺垫的讲解,基于之前的讲解,基于这样的认知,我们今天终于要讲到重点中的重点了。因为我们终于掌握了一个钻进作者脑袋的秘密。 对,接下来刚刚教会你一个通过文字能够让你钻入他人脑袋里的神技。你看你随便拿了一篇文章,然后你把里面的所有的名词都圈出来,盯着那些名词看你能够得到很多很多非常有趣,甚至非常令你震惊的结论。如果那是你名词都是具体名词而没有抽象名词的话,那么此人的受教育程度常常是非常低的,因为此人根本无法理解任何抽象概念。你想想看,真正的教育都是由抽象概念构成的。数学里的概念,物理的定律,哪一个这不是抽象概念?李笑来在写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一年的时候更新了52期,这是52个抽象概念。什么是落后,什么是多维竞争力等等等等。一个人的受教教育程度高低,有时候会被世俗理解为是否礼貌,是否有涵养,不说脏话,其实不是的,真正的定义在这里,就是你要去看它能够正确的理解多少清晰、准确且必要的抽象概念。 一般来说,知识分子写的文章,抽象名词比例相对更高,至少占10%,而占比在15%到25%之间是非常常见的。这只是第一步,下一步你再去做记号,去认真看看那些名词之前有没有形容词,用下划线把那些名词都标出来。 名词前面基本上都没有任何形容词,那就说明此人的感知能力非常差,甚至没有如果有但并不准确,依然说明此人的感知能力差,有且很准。那么此人的感知能力很强,不一定全有,但只要有就非常准确。说明此人不仅感知能力很强,并且表达能力也很强。因为他知道什么是必要的,什么是不必要的。 有些时候你会发现一个名词前面竟然排列着好几个形容词,那就说明此人对同一个能够感知到的事物竟然有着若干个不同的感知。甚至你会发现,那些不一样的感知排列在一起的竟然有对立的逻辑关系。比如这句话,举一个非常准确且恰当,这肯定会导致很多想当然的误解的例子吧。你仔细想想看,写这样的文字的作者,他的感知不仅很丰富,并且还是很精巧的,你能感觉到吗?这甚至涉及到家庭教育。实际上,迄今为止,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商可以遗传,但智商看起来就像是遗传的,为什么呢?一个很可能的解释是,知识分子家庭里的孩子从小脑子里装的概念,就比非知识分子家庭里的孩子脑子里装的概念至少多10%,甚至高达25%。 于是,所谓的聪明看起来就像遗传一样。所以,建议那些养娃的父母在餐桌上不要把时间浪费在纠正孩子用餐习惯上,教孩子如何正确使用餐具的使用方法等等等等,让孩子吃饭的时候闭嘴,不要说话。我告诉你更好的方法,很可能是父母在餐桌上聊聊今天读过的书,消化一下今天所遇到的重要的抽象概念等等等等,孩子爱干啥就干啥。但是他们能够听到的新概念,其实新的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概念会不断的丰富他们的大脑。你想想看这是不是显然更有意义。 话说回来,上面我们分析的是名词和形容词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那么再进一步,动词和副词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不是也可以如法炮制?当然肯定能同样有趣,同样会给你带来很多启发和思考。你看我们不是画了一些圈圈,我们只不过是画了一些下划线。我们就一下子钻进了作者的脑袋,看到了他的眼睛、看到的世界,听到了他的耳朵听到的声音,闻到了他的鼻子闻到的味道,触碰到了他的皮肤所能感受到的东西,观察到了他脑子里所有可能的思路。 请问是不是非常神奇?反正我自己是觉得很神奇的,并且常常痴迷于这种游戏。我玩这个游戏三十多年了,哼,所以很久很久以前开始,我就不需要拿笔画圈圈或者画下划线了。但是在读任何书的时候,任何文章的时候,都会不由自主的钻进作者的脑子里游玩一番,做很多笔记,然后再出来做别的事情。从今天开始你不一样了,因为你现在可以做到像作者一样读书,像读者一样写字。我们再重复一遍,你现在可以做到像作者一样读书,像读者一样写字,这是非常惊人的变化。好了让我们往前再进一步。 第五个话题就是写作的本质,让我们来看看写作到底是怎么回事。其实写作无非是记录我们的感知,可这是最基础的一步。再进一步是让读者通过我们的文字获得感知。更准确的讲,是让读者通过我们的文字获得我们想要他们获得的感知。 你看我们一路披荆斩棘竟然来到了这里,真的很不容易。理论上你应该很惊讶,因为你对于文字的感知,对写作的感知,你我之间竟然如此的不同。更令人惊讶的是,其实并不是这个不同之间的差异究竟有多大,而是这么巨大的差异竟然如此简单就能说清楚。而在你过去耗费了那么多时间,那么多努力的过程中,你竟然不知道最气人的是竟然如此容易就能学会,跟所谓的智商全无关系。可在此之前,你居然真的不会。 总结一下,所有的文字作品,甚至是文学作品都是关于感知的。就这么简单。所有的创作本质上都一样,只要四个字就够了,叫传递感知。别说创作了,连最基本的日常沟通都一样。 举一个例子,假设你有两个娃儿,一个男娃一个女娃,这女娃跑过来哭着告状,说男娃把他弄疼了,那你是父母你会怎么说?有的父母就是这么说的,你怎么这么矫情?哭啥一会儿就好了。当然也有另外一些父母可能高级一点,但说实话也好不到哪儿去。他们是这么说的,不要那么小气,要学会宽容。请问这样的文字或者这样的话能够有效的传递感知吗?它显然是无效的,但如此显而易见的无效,显然没有被以上的父母们所感知,他们自以为是的认为自己把该做的都做了。 那现在我们再看看这样的对话,女儿说,她把我弄疼了。妈妈说,那他是故意的吗?这个时候女儿会想想了想就能够感知到其实那个男娃不是故意的。妈妈接着说,那他道歉了吗?那你想看男娃既然不是故意,那么他肯定会道歉。妈妈这么问是会让那个刚刚因为疼痛忘记了一些细节的女儿重新想起来这些细节。妈妈可以接着说,那他道歉的时候你觉得是真诚的吗? 这时候女娃会认真回忆刚才男娃的态度,妈妈会接着说,那现在还疼吗?你还生气吗?你现在想干什么?那你玩的答案很简单,玩。 妈妈就接着说,那你应该去跟他说什么呢?你看别说写文章写书了,日常生活当中的所有对话都是一样的,还是传递感知。非要更准确的讲,就是如何正确有效地传递正确的感知呢?今天这个认知的提升,不仅对你以后的创作有巨大的帮助。如果你能够做到举一反三的话,相信我,你的整个人生质量,无论是婚姻质量,还是亲子关系质量,甚至是职场晋升质量等等,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用心一定要用心。李笑来常年写的文字,总体上来讲都是讲道理的文字。那李笑来最大的工作量在哪里?肯定不是用键盘敲字。虽然我打字速度非常快的,基本上一分钟边想边打,能够150字没有什么问题。据说普通人基本上都是在60左右,这不是手指灵活度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思考速度问题。 罗振宇曾经被我吓了一跳,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向我要搞,我问清楚具体要求之后,30分钟就给他们扔过去了个3000字的文章。路金波也被我吓到过,因为他几乎是在18小时之内写完5万字左右的韭菜的自我修养,我写书也好,写文章也罢,几乎全部的精力都花在琢磨清楚如何才能通过文字让读者感知到我想让他们感知的概念和逻辑。做笔记,画草图,不满意就推倒重来。 当我知道我应该怎么做了,真正开始动笔写的时候,就是平均每分钟100到150次的速度。指尖敲在键盘上,键盘被敲打的声音对我来说是背景音乐。那眼睛就可以看着那些文字一个又一个的蹦出来,工工整整地排列在一起,显示在屏幕上文字处理器的窗口之中,脑子里飞快的做着最后一轮的调整。只要开始通常就是好几小时出不来。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我每天在走步机上那么容易就可以走五六个小时。因为我自己完全感觉不到自己在走,甚至忘了手指在敲,注意力全都集中在最后的逻辑微调上,一会儿就会大汗淋漓,超级畅快。就是现在正在给你们讲课的这个文稿也是这么写出来的,花不了多久的,可实际上构思重构前后花了五年的时间。好了,今天第一课跟大家分享的就是这些了。 其实也特简单归结于一句话,所有的创作都是关于感知的。首先你要有个相当有效的方法去感知这个世界。所以不是李笑来一个人这么做。比如郑渊洁在教他孩子写作文的时候,就压根儿不讲语法什么的。他说第一件事儿其实是开眼。当然了,在李笑来看来,开眼本身并不够用,后面还要开耳、开鼻、开腹甚至开脑,而这些绝大多数人竟然一辈子都没有做过。然后还有更难的事情,你看下个任务是如何把你的感知传递出去,然后让读者或者观众也同样感知到,这一步就更难了。在李笑来看来,所有使用文字的高手都是在用文字作画,把文字当做颜料,在画布上画出一个缤纷绚烂的世界,然后展现给读者或者观众。 我小时候看过的最令我震撼的是一个元代人写的小曲。元代人马致远的秋思,填的是那个天净沙的曲,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你看这幅素描,藤是枯的,树是老的,乌鸦都快昏睡过去了。有个小桥,桥下有河水在流淌,有一匹马很瘦,疲惫无力,人和马都顶着风,那风是瑟瑟的西风就是秋风。我小时候还以为也好,是西边吹过来的风道是古道,太阳也快在西边落下去了。一个人没说到底是在马上还是牵着老马,但他是个断肠人,这是在哪?天涯仅仅28个字就画了这么一幅素描,让你唏嘘不已的同时感同身受。当然了,这首秋思也有人说诗人在瘦马两个字,对吧?这瘦马究竟是什么?大家可以上网去搜一下,在这节课里就不说了。那接下来我们就要留作业了,这个作业要做很久很久。
不是几天,也不是做几周,而是做好几年,甚至一辈子,也就至少七年。每天都要拿出来一篇文章,不管是说理文,还是小说,还是散文,亦或是纪实文学,只要是文字都一样。拿出笔用圆圈画出名词,用下划线划出名词前面的形容词。然后按照课程中你所听到的那种方式,动脑琢磨一下这个作者的抽象概念占比大概是多少,他的感知能力是好是坏,反正你要钻进作者的脑袋,这只是开始。随着你做的越来越多,你就会发现自己越来越有能力处理这种分析。两三年后你就会发现说你自己和别人看到的东西是完全不一样的。别人看到的只是文字而已,你看到的是来自五官的各种感受。在这个过程当中,你自己的感知能力也会不断增强,这是个比较神秘也比较神奇的感受,只有你自己才能够创造的感受。 第二个作业是这样的,以后读任何文章都要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然后认真用纸笔写下你能够想到的答案。第一个问题,作者想要向我传递什么样的感知?第二个问题,他做的成功吗?第三个问题,如果我是他,我会怎么做才更有效? 第三个作业就是每天都要做一次练习,用300到500字描写一个特定的感知,不管是视觉的、听觉的、嗅觉的、触觉的,还是脑子里的震撼。可能来自于路上你遇到的人和事,也可能来自于作为读者或者听众体验。反正专注于某一个感知,用300到500字写清楚,然后还要自我分辨自己的文字是否真的能够有效的传递感知。好,作业留完了,这一节课就结束了,祝大家学习顺利。